對于家具制造業者來說,這兩年并不好過。
上游房地產不景氣、經濟增速放緩是大環境因素,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當消費端要求更高的交付效率、個性化的產品定制;當渠道端更加多元、碎片化,生產制造端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分岔路口——要么自我升級、及時響應,通過更好的技術、更高的效率提供兼具性價比和高品質的產品;要么逐漸被同行超越,被消費者拋棄。
那么,家具制造業要如何升級?怎樣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效率和生產力提升到一個相對理想的水平?需要借助哪些技術和工具?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本文將分別從技術裝備、系統集成生產線以及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其邏輯在于,技術裝備著眼于關鍵“節點”,提升特定生產環節的效率;系統集成生產線著眼于“線”,以自動化或智能制造的方式提升效率;信息系統則著重于“面”,以數字化手段對企業進行再造,是智能制造的神經中樞。
在此特別感謝燁恒木業機械總經理、效率高三倍創始人劉燁先生,孟騰智能裝備總經理俞丁山先生,以及法國力克系統大中國區家具行業銷售總監葛文先生,為本文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一、技術裝備先行:單點突破實現效率最大化
當行業在急切進入智能制造或工業4.0時代之前,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家具制造業的整體基礎還較為薄弱,企業的生產效率普遍較低,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和家紡、電器等許多行業不同,家具業品類眾多且差異性較大,實木、板式、板木、軟體、金屬、玻璃等不同材質的產品的加工方式都有很大不同。而由于行業的分散性特點,除少數定制家居和床墊領域的領頭企業之外,大部分企業的生產方式還較為粗放、原始。
這就如同高鐵建設,如果沒有鋪設更加先進的專用鐵軌,即便車廂再豪華、動力系統再先進,也無法讓高鐵順利行駛到全國各地。
對于家具制造業來說,這個專用鐵軌就是用更高效的技術和設備,促進生產環節的無縫對接、精益管理。
1.極致性價比,來自生產流程的極致優化
在跨界競爭不斷、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極致性價比已經成為企業生存最為關鍵的能力之一。
而要獲得更高的性價比優勢,在所有可控的因素中,對企業內部生產流程的優化、提高關鍵環節的效率是最為直接的方法。
一方面,企業要以更加高效的機器設備代替重復、技術含量低的工種。
以實木家具生產為例,根據統計一件實木家具的加工流程從備料、開料、銑型、鉆孔、涂裝到最后包裝,共有超過40多道工序。而采用自動化裝備,某些工序原本需要多人的可減少到1人甚至無需人工,原本需要多臺機器的作業則被合并到一臺機器中,高效生產、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對于生產流程和作業方式的調整應當做到精益生產,減少浪費、提高作業效率。
例如調整作業流水線和物料存放,提高生產場地利用率;制定保準化的作業流程,減少材料利用的不必要浪費等。關于精益生產的內容,將在下一篇文章進行更多分析。
可以說,生產流程的優化不僅是機器設備的采用,還需要對作業流程的專業分析,而正是這些調整,可能為企業節省大量成本,在競爭中占據更多優勢。
2.新型工人是企業升級的重要一關
在家具業,有經驗的工人師傅往往是企業最為重要的資產之一,尤其是在紅木、實木等家具領域。然而隨著自動化和數字化生產的推行,企業對于工人也有了新的要求。
數字化設備的使用可以極大解放人力,讓員工在更短的時間內創造更多價值,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也會遇到許多困難。例如,家具企業在引進新設備之后,往往會遇到工人師傅的排斥甚至抵制,且越是“傳統”的企業越是難以推行。
此外,新設備還要求工人具備新的操作技能,對于工人的培訓就變得極為重要。
可以說,如果僅從機器設備的角度來進行企業內部升級,而沒有培養或引入與之匹配的產業工人,企業的升級轉型將大打折扣。
3.從買設備到買解決方案,企業需要的是長周期服務
不僅僅是新型工人,在恒木業機械總經理、效率高三倍創始人劉燁看來,企業在引進新設備時也容易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或過于追求設備的高性能。
如果從整個生產流程來看,單一環節(如切割或打孔)的效率提升,必須和整條生產線的節奏保持基本一致,能夠和流水線的上一個或下一個工序完美銜接,否則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此外,性能最高的設備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企業,還是要從系統的層面全方位考慮。
實際上,家具企業所需要的不是單一的設備,而是及時、高效地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本質是為企業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它可能是一臺或幾臺機器,也可能是在工藝和流程上的細微調整,甚至可能是操作工序的改變。
劉燁認為,未來的設備商應該不僅僅是設備的銷售商,更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和服務商,而這需要非常專業和多元化的知識,甚至要依托一個專業的知識網絡。
二、從自動化到智能化,不是“花錢”就能升級
家具業各個細分品類的發展極為不均衡,因此談智能制造要有著清晰的界定。一般來說,板式定制家具更易標準化,在自動化生產和智能制造上走得較為靠前,尤其是定制家居領域已經有部分企業先行試水無人工廠,部分達到智能制造的標準。
而在較為個性化、工序更多的實木、軟包、五金等家具領域,各自的生產工藝和流程大相徑庭,每一種產品的生產涉及十幾道環節,主要以流水線和部分自動化的方式作業。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絕大部分家具企業還尚未完成自動化升級,智能制造更無從談起。
那么對于家具企業來說,如何理性的看待自動化和智能制造?企業在自動化和智能制造升級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1.自動化的未來是智能制造,但路途并不平坦
從自動化到智能化,中間還有著較長的路程。一般來說,自動化設備是對已有設定動作的執行,不具備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功能。
而智能制造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和工業軟件的結合,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自主做出決策。這需要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廠商的合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還包括設備和生產線本身的的智能化,通過設備本身的數據采集來監測機器運行狀況,預知可能發生的問題并提早解決,或實現設備的遠程自我修復。
現實來說,家具業實現智能制造仍舊面臨著諸多阻礙。
首先是大部分產品的設計規范和標準不統一,包括導致難以實現100%智能制造;此外家具業的分散性和規模普遍不大,企業在理念、人才、資金等方面的不足,企業對投資回報的預期過高等,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
最后,智能裝備的研發需要結合不同企業的特點和需求,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特點和技術方向,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緊密溝通和協作,對企業要求更高。總之,智能制造對于家具制造業來說,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2.自動化和智能裝備,企業要避免走彎路
自動化和智能制造對于生產效率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由于前期準備不足或對智能制造的認識不夠全面,企業在推行自動化或智能制造升級過程中也走了許多彎路,存在著一些誤區和浪費。
中國航空工業信息技術中心首席顧問寧振波就指出,“不反對推進機器人無人工廠,但核心應該是經濟性,合算不合算,不合算就晚點再上,一定要算好賬。”
在孟騰智能裝備總經理俞丁山看來,家具企業在裝備投入上容易走兩個極端:一種是投資巨額資金購買進口設備,并且一站式配齊。結果就是先進的設備常常成為企業品牌形象的“擺件”,產能利用不充分。另一個極端則是過于節省成本購買一些低端設備,造成“使用成本遠大于設備購買成本”的問題。
此外,自動化生產線的投資巨大,而很多情況下企業只需用到一套生產線80%的功能,卻要為其余20%的功能買單。
未來家具業需要的是性價比更高的“定制化裝備”,以更合理的價格推動自動化裝備在家具制造中的應用。例如,根據不同階段的企業需求以“模塊化”的方式提供設備,若產能不夠還可以臨時增加設備模塊,降低一次性投資風險。
3.沒有精益生產,就沒有智能制造
未來能夠適應家具行業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企業,一定是對技術應用最為成熟的企業。然而技術只是一方面,技術提升帶來的成果很有可能被各種環節的效率低下所吞沒。企業希望通過技術或智能制造實現“彎道超車”,往往是欲速不達。
孟騰智能裝備總經理俞丁山認為,精益化是智能制造的前提和必經階段,如果企業的管理本身有問題,生產本身不夠精益,即便有了“智能生產線”也無法發揮其應有效果。甚至會由于某個環節本身優化不夠或應該砍掉,卻因為“智能制造”增加了該環節的不必要投資。
可以說,在落后的工業基礎上無法實現真正的自動化,在落后的管理基礎上無法實現真正的信息化,而在不具備數字化的技術上,也無法實現真正的智能化。
三、信息化建設,軟件多、坑也多
先進的機器設備、高效的生產線還不夠,家具企業還需要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完成企業的信息化改造,才有可能實現智能制造的飛躍。
從產品的視角來看,企業運營的整個過程包括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物流運輸和銷售安裝等主要流程,而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就是從各個方面提升這些環節的效率。
1.信息化的前提是數字化,產品設計數字化是基礎
蓋一座樓首先是將地基打好,然后再一塊塊砌磚。在家具業的信息化建設中,這塊“磚”就是產品設計的數字化。
在產品設計的研發階段,數字化方式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反復打樣、修改時間,還可以將產品的數字化模型導入生產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因為所有的倉儲、生產、物流、安裝等等,都是基于產品設計為出發點,尤其是生產過程的安排。只有實現了設計的數字化,才能逐步實現生產過程的數字化。尤其是對于定制企業來說,設計的數字化可以說是其實現快速自動化生產的關鍵要素之一。
而對于軟體、實木等家具企業來說,由于產品的非標準化特點,且具有更多的時尚流行特征,產品設計的數字化要更為復雜一些,對于資金和技術投資的要求也更高,轉型更為艱難。
2.數字化轉型要避免重復投入
家具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都會選擇一些成熟的軟件來彌補不同領域的短板,
例如產品開發軟件(如力克Design Concept Furniture 3D/2D)、設計軟件(如三維家、酷家樂、圓方設計)、拆單軟件(如IMOS)、生產管理系統(如MES)、生產控制系統(如PLC)、客戶管理軟件CRM等。這些系統軟件從不同方面幫助了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其中,以三維家、酷家樂等為代表的設計軟件在前端銷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隨著企業訂單量的上升、用戶對快速交貨的需求,前端設計軟件如何與后端工藝軟件實現有效對接,實現“前后端的一體化”也成為新的趨勢和要求。
至于“前后端一體化”是否需要由同一套軟件來實現,可能并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問題在于,只要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縮短交付周期的同時,不增加企業在軟件上的重復投入,就是合理的方案。
3.數字化轉型中的2個困難和要躲避的4個坑
資金投入是信息化建設的一大保障,但并不是關鍵要素。真正阻礙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是企業組織的變革以及管理層心態的轉變。
力克系統大中國區家具行業銷售總監葛文表示,目前家具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有兩個。
第一個是相關人才的匱乏。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要素和制造過程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企業相關人員對于信息化、數字化的有效理解,搭建系統過程中的邏輯順序。如果沒有一支過硬的管理人才、IT架構師、項目經理,很難有效推進。
第二個困難在于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過度依賴供應商”,認為只要花錢找到最好的供應商就能把問題解決。
實際情況在于,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取決于其頂層的戰略設計,對于項目的具體需求,否則再好的供應商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幾個常見的“坑”要注意避免。
首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企業不要“貪多求全”,不需要所有的數字化軟件一站式配齊。應先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好,尤其是產品的數據化,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
其次,人才的招募要務實,不一定要互聯網或信息技術領域的頂尖人才,一般這類人才的期望值較高,對于家具行業的了解也不深,短期內達不到效果可能帶來負面效果。這方面企業可以步調慢一些,內部遴選和外部招聘結合。
第三,不能為了工業4.0而工業4.0,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訂立過高的標準反而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投資和浪費,而應結合企業實際和市場需求,逐步進行。
最后,要衡量投資回報率,建立一個成熟的財務模型。從短期和長期分別來評估投入的性價比,尤其是一些不可見的附加價值。
結語:放棄技術,失去未來
如果說以往家具企業的競爭是聚焦在材料價值的高低、渠道數量的多少,那么從現在開始,技術將逐漸代替前者成為企業核心的競爭能力之一。
深圳家具研究開發院院長許柏鳴教授認為,在構成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因素中,“未來一定是技術驅動,就是說技術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比以往任何階段都重要。”
這里的技術不僅包括5G甚至6G的應用,也包括傳統技術包括新材料、新工藝、新手段。
無論是著眼于機器替代人工的設備升級,還是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制造,以及塑造企業神經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在定制家具這個相對容易標準化的領域,技術已經顯示了其強大的爆發效應。
而對于其他領域來說,革新會來得稍微慢一些,但已經開始出現苗頭。一些軟體巨頭在信息化、數字化轉型中已經收獲頗豐,在未來的競爭中逐漸拉開陣營。
而對于企業來說,忽視技術的關鍵作用,放棄對于新技術的探索和應用,無疑也將失去發展的未來。